“ 內(nèi)容摘要: 吳茱萸生于平地至海拔1500米山地疏林或灌木叢中,多見于向陽坡地。各地有小或大量栽種。吳茱萸的嫩果經(jīng)泡制涼干后即是傳統(tǒng)中藥吳茱萸,簡稱吳萸,是苦味健胃劑和鎮(zhèn)痛劑,又作驅(qū)蛔蟲藥。吳茱萸性熱味苦辛,有散寒止痛、降逆止嘔之功,用于治療肝胃虛寒、陰濁上逆所致的頭痛或胃脘疼痛等癥。 ”
吳茱萸(學名Tetradium ruticarpum,原名Euodia ruticarpa),別名吳萸、茶辣、漆辣子、臭辣子樹、左力純幽子、米辣子等。通常分大花吳茱萸、中花吳茱萸和小花吳茱萸等幾個品種。小喬木或灌木,高3-5米,嫩枝暗紫紅色,與嫩芽同被灰黃或紅銹色絨毛,或疏短毛。
吳茱萸生于平地至海拔1500米山地疏林或灌木叢中,多見于向陽坡地。各地有小或大量栽種。吳茱萸的嫩果經(jīng)泡制涼干后即是傳統(tǒng)中藥吳茱萸,簡稱吳萸,是苦味健胃劑和鎮(zhèn)痛劑,又作驅(qū)蛔蟲藥。吳茱萸性熱味苦辛,有散寒止痛、降逆止嘔之功,用于治療肝胃虛寒、陰濁上逆所致的頭痛或胃脘疼痛等癥。
形態(tài)特征:吳茱萸葉有小葉5-11片,小葉薄至厚紙質(zhì),卵形,橢圓形或披針形,長6-18厘米,寬3-7厘米,葉軸下部的較小,兩側(cè)對稱或一側(cè)的基部稍偏斜,邊全緣或淺波浪狀,小葉兩面及葉軸被長柔毛,毛密如氈狀,或僅中脈兩側(cè)被短毛,油點大且多。
吳茱萸的花序頂生;雄花序的花彼此疏離,雌花序的花密集或疏離;萼片及花瓣均5片,偶有4片,鑷合排列;雄花花瓣長3-4毫米,腹面被疏長毛,退化雌蕊4-5深裂。
下部及花絲均被白色長柔毛,雄蕊伸出花瓣之上;雌花花瓣長4-5毫米,腹面被毛,退化雄蕊鱗片狀或短線狀或兼有細小的不育花藥,子房及花柱下部被疏長毛。吳茱萸的花期4-6月。吳茱萸的果期8-11月。
生長習性:吳茱萸對土壤要求不嚴,一般山坡地、平原、房前屋后、路旁均可種植。中性,微堿性或微酸性的土壤都能生長,但作苗床時尤以土層深厚、較肥沃、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為佳。低洼積水地不宜種植。
吳茱萸的栽培技術(shù)
選地整地:每畝施農(nóng)家肥2000 -3000千克作基肥,深翻暴曬幾日,碎土耙平,作成1-13米寬的高畦。移栽后要加強管理,干旱時及時澆水,并注意松土、除草。每年于封凍前在株旁開溝追施農(nóng)家肥。
當株高1-1.5米時,于秋末剪去主干頂部,促使多分枝。開花結(jié)果樹應注意開春前多施磷、鉀肥。老樹應適當剪去過密枝,或砍去枯死枝或蟲蛀空樹干,以利更新。
整枝修剪:幼樹株高80-100厘米剪去主桿頂梢,促其發(fā)芽,在向四面生長的側(cè)枝中,選留3-4個健壯的枝條,培育成為主枝;第2年夏季,在主枝葉腋間選留3-4個生長發(fā)育充實的分枝,培育成為副主枝,以后再在主枝上放出側(cè)枝。
經(jīng)過幾年的整形修剪,使其成為外圓內(nèi)空,樹冠開闊,通風透光,矮桿低冠的自然開心形的豐產(chǎn)樹型,3-4年之后便可進入盛果期。每年冬季還要適當?shù)丶舫^密枝、重疊枝、徒長枝和病蟲枝。
結(jié)枝梢粗壯、芽飽滿的枝條應予保留,均能形成結(jié)果枝。每次修剪之后,都要追施1次肥料,以恢復樹勢。植株進入衰退期后,長勢逐年減弱,花芽減少,產(chǎn)量下降,此時可將老樹砍伐,撫育根際萌蘗的幼苗,進行更新復壯。
吳茱萸的繁殖方式:吳茱萸用根插、枝插和分蘗繁殖
根插繁殖:選4-6年生、根系發(fā)達、生長旺盛且粗壯優(yōu)良的單株作母株。于2月上旬,挖出母株根際周圍的泥土,截取筷子粗的側(cè)根,切成15厘米長的小段,在備好的畦面上,按行距 15厘米開溝,按株距10厘米。將根斜插入土中,上端稍露出土面,覆土稍加壓實,撓稀糞水后蓋草。
2個月左右即長出新芽,此時去除蓋草,并澆清糞水1次。苗高5厘米左右時,及時松土除草,并澆稀糞水1次。翌春或冬季即可出圃定植。移栽方法是:接株行距2米×3米,挖穴深60厘米左右,穴徑為50厘米,施人腐熟基肥10千克。每穴栽1株,填土壓實澆水。
枝插繁殖:進1-2年生發(fā)育健壯、無病蟲害的枝條,取中段,于2月間,剪成20厘米長的插穗,插稿須保留3個芽眼,土端截平,下端近節(jié)處切成斜面。將插穗下端插入1毫升/升( ppm)的吲哚丁酸溶液中。
浸半小時取出,按株行距10厘米×20厘米斜插入苗床中,入土深度以穗長的2/3為宜。切忌倒插。覆土壓實,澆水遮蔭。一般經(jīng)1-2個月即可生根,地上酃芽抽生新枝,第二年就可移栽。
分蘗繁殖:吳茱萸易分蘗,可于每年冬季距母株50厘米處,刨出側(cè)根,每隔10厘米割傷皮層,蓋土施肥覆草。翌年春季,便會抽出許多的根蘗幼苗,除去蓋草,待苗高30厘米左右時分離移栽。
吳茱萸的文化背景
傳說故事:春秋戰(zhàn)國時代,吳茱萸原生長在吳國,稱為吳萸。有一年,吳國將吳萸作為貢品進獻給楚國,楚王見了大為不悅,不聽吳臣解釋,將其趕了出去。幸虧楚國有位精通醫(yī)道的朱大夫追去留下了吳萸,并種在自家的院子里。
一日,楚王受寒而舊病復發(fā),胃疼難忍,諸藥無效。此時,朱大夫?qū)禽羌鍦魏昧顺醯牟?。當楚王得知此事后,立即派人前往吳國道歉,并號召楚國廣為種植吳萸。為了讓人們永遠記住朱大夫的功勞,楚王把吳萸更名為吳茱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