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 內(nèi)容摘要: 活血丹各地常見,生長在較蔭濕的荒地,山坡林下及路旁;除西北、內(nèi)蒙外,全國各地均產(chǎn)?;钛ぴ诔拭C、青海、新疆及西藏外的地區(qū)均有分布?;钛て湮缎粒詻?,即可口服,又可外用,具有利濕通淋、清熱解毒、散瘀消腫等功效。 ”
活血丹為唇形科、活血丹屬植物,多年生草本,具匍匐莖,上升,逐節(jié)生根。莖高10-20(30)厘米,四棱形,基部通常呈淡紫紅色,幾無毛,幼嫩部分被疏長柔毛。在除甘肅、青海、新疆及西藏外的地區(qū)均有分布。
其味辛,性涼,即可口服,又可外用,具有利濕通淋、清熱解毒、散瘀消腫等功效。生于林緣、疏林下、草地中、溪邊等陰濕處,海拔50-2000米。除青海、甘肅、新疆及西藏外,全國各地均有分布;俄羅斯,朝鮮也有。
活血丹莖細(xì),有毛。葉腎形至圓心形,長1.5—3厘米,寬1.5—5.5厘米,兩面有毛或近無毛,背面有腺點(diǎn)。苞片近等長或長于花柄,刺芒狀;花萼長7—10毫米,萼齒狹三角狀披針形,頂端芒狀,外面有毛和腺點(diǎn);花冠淡藍(lán)色至紫色,長1.7—2.2厘米。小堅(jiān)果長圓形,長約2毫米,棕褐色?;ü?—6月。
活血丹各地常見,生長在較蔭濕的荒地,山坡林下及路旁;除西北、內(nèi)蒙外,全國各地均產(chǎn)?;钛ぴ诔拭C、青海、新疆及西藏外的地區(qū)均有分布。活血丹其味辛,性涼,即可口服,又可外用,具有利濕通淋、清熱解毒、散瘀消腫等功效。
形態(tài)特征:葉對生;葉柄長為葉片的1.5倍,被長柔毛;葉片心形或近腎形,長1.8-2.6cm,寬2-3cm,先端急尖或鈍,邊緣具圓齒,兩面被柔毛或硬毛。輪代站花序通常23花;小苞片線形,長4mm,被緣毛;
花萼筒狀,長9-11mm,外面被長柔毛,內(nèi)面略被柔毛,萼齒5,上唇3齒較長,下唇2齒略短,頂端芒狀,具緣毛;花冠藍(lán)色或紫色,下唇具深色斑點(diǎn),花冠筒有長和短兩型,長筒者長1.7-2.23cm,短筒者長1-1.4cm。
外面多少端凹入;雄蕊4,內(nèi)藏,后對較長,花藥2室;子房4裂,花柱略伸出,柱頭2裂;花盤杯狀,前方呈指狀膨大。小堅(jiān)果長圓狀卵形,長約1.5mm,深褐色,長圓狀卵形,長約1.5毫米,寬約1毫米,頂端圓,基部略成三棱形,無毛,果臍不明顯?;钛せㄆ?-5月,果期5-6月。
生長習(xí)性:活血丹為喜陰濕環(huán)境,主要生于田野、林緣、路邊、林間草地、溪邊河畔或村旁陰濕草叢中;活血丹對土壤要求不嚴(yán),但以疏松、肥沃、排水良好的砂質(zhì)壤土為佳;適宜在溫暖、濕潤的氣候條件下生長。
活血丹生于林緣、疏林下、草地中、溪邊等陰濕處,海拔50-2000米。各地常見,生長在較蔭濕的荒地,山坡林下及路旁;活血丹管理粗放,自我繁殖力強(qiáng),喜光、生命力頑強(qiáng)。
不需要進(jìn)行修剪,其形成更多的依靠自然。生于海參拔50-2000m的林緣、疏林下、草地上或溪邊等陰濕處。也常生于田野、林緣、路邊、林間草地、溪邊河畔或村旁陰濕草叢中。
活血丹的養(yǎng)殖方法
栽培要點(diǎn):活血丹栽培土質(zhì)以濕潤的壤土或砂質(zhì)壤土為佳,排水需良好。半日照或這光30%-40%生長旺盛。每1-2個月少量施肥1次。性喜溫暖陰濕,生長適溫為15-28℃。
活血丹屬于蟲媒傳粉,種子成熟后可自然落地,但由于其匍匐莖逐節(jié)生根,無性養(yǎng)殖較為容易。人工建坪時可對匍匐莖切段扦插,一般2至3節(jié)為一段,不少于2節(jié)。夏季保證土壤水分。
10天左右即可生根,1個月左右即可形成良好的景觀效果。早春時節(jié),活血丹紫色或粉色的小花點(diǎn)綴在綠葉間,填補(bǔ)了這一時期大部分草種還未返青的不足,為早春增添了幾分色彩。
活血丹的繁殖方式:活血丹繁殖方法可用播種、分株或分切匍匐莖扦插種植,春至秋季為適期,一般采用種子和匍匐莖扦插繁殖。但因連錢草種子很小,不易采集,且幼苗生長緩慢,所以多采用扦插繁殖。
每年3-4月,將匍匐莖剪下,每3-4節(jié)剪成一段作插條。在畦面距邊20厘米處各開1條淺溝,溝深6-8厘米,將插條按株距10厘米扦插在淺溝內(nèi),插條入土2-3節(jié),插后蓋一層薄土輕輕壓實(shí),澆定根水。
病害防治:活血丹一般很少有病害發(fā)生,生長期間主要有蛞蝓及蝸牛等害蟲咬食莖葉,可選用90%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澆灌,或用8%滅蝸靈顆粒劑或10%多聚乙醛顆粒劑每畝1-1.5千克,在晴天傍晚撒施。V